spacer spacer
  2024年3月29日 spacer home sep spacer
spacer
spacer
spacer   spacer
 
spacer spacer spacer
spacer 意見書 spacer
spacer spacer spacer
 
     
 

「香港教育制度改革」意見書

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基石,而教育制度卻主宰教育的素質和成效。世界現正邁向一個以知識為本、高增值和資訊的年代,故此教育制度必須與時並進;不論在內容或模式方面都必須作出相應的調整,以達致更佳的教育效果。為了探討香港特區教育制度的問題,婦協於去年五月舉行了「香港教育改革諮詢會」,邀請了程介明先生、戴希立先生、鄭慕智先生和葉國華先生向本會會員講解政府推行教育改革諮詢的目的和計劃,並聽取座上會員的意見;又在本年三月向會員及公眾進行一個問卷調查,收集學校和家長對現行教育制度的意見,和對教育改革的期望,並邀請得羅范椒芬署長作本會舉辦的「香港教育制度檢討座談會」的主講嘉賓。本會希望能在教育改革的範疇上提出有效的建議,為香港的下一代及婦女的未來制定更完善的學習體制,以提高香港教育的素質。

(一) 改革方向
婦協認為教統會自去年一月公布的第一階段檢討工作至現在第三階段的諮詢期,確立了正確的目標及方向,可收循序漸進之效。

(二)幼兒教育
在諮詢文件內,教統會在幼兒教育方面建議提高專業水平、加強素質保證和改監管體系,但在有關這三方面的「具體建議」並不具體,亦不夠改革性。

(甲) 提高專業水平
教統會建議由現時的幼師入職學歷要求,由會考兩科及格,包括一科語文科目,短期內提高至中學會考五科 (包括中、英文科) 及格及長期內達致有關教育證書水平。既然教統會肯定了幼兒教育的重要性:「幼兒教育是為終身學習和全人發展奠定基礎的重要階段。」我們為什麼還要容許在可見的未來,幼稚園還有百分之四十的未經幼師專業訓練,不懂幼兒心理學,會考只得兩科及格的老師教育我們幼小的下一代呢?我們促請政府作以下真正具體的改革措施:

(1) 在二OO一年九月前所有入職及在職的幼稚園教師必須修畢最少三百六十小時的及格幼稚園教師課程;
(2) 在二OO二年九月前所有入職的幼稚園教師必須修畢一年的職前合格幼稚園教師課程;

(3) 在二OO二年九月前,不但新入職的幼稚園校長必須修畢幼稚園教育證書課程外,所有在職的幼稚園校長和幼兒中心主任必須接受不少過三百六十小時的專業培訓;

(4) 為配合以上兩項改革措施,政府必須在教育學院或其他認可培訓中心設立足夠的及格幼稚園教師課程學位及資源。課程必須注重幼兒心理學、情緒智能培訓,活動的教學方法、教材設計及製作等必須有嚴格的水平審核基制,確保合格幼稚園教師的素質達致一定的水準。

在現時失業率依然高企的環境下,我們相信以上改革措施不會產生幼稚園校長或教師短缺的情況,但長遠來說,幼師的薪酬必須因應提升了的入職條件而調高。一直以來政府在幼兒教育上所投入的資源極為不足,反映出政府對幼兒教育的忽視,現正是政府撿討教育資源分配的好時機,並應由加強幼師培訓和調整幼師薪酬開始。

(乙) 加強素質保證機制

(1) 訂定素質指標
我們期望教育署與業界代表發展的統一幼兒教育素質指標是明確、具體而又不失彈性的。

(2) 自我評估機制
教統會「促請幼兒教育機構盡早訂定校內自評的架構、程序和工具」的建議是缺乏推動性。自我評估機制必須是強制性,否則會令改革無法有效地執行。政府應該訂定一套明確和具體的機制要求所有幼稚園遵守,但必須同時訂立適當的時間表,給學校有充足的時間去設立及適應這套機制。

(3) 校外評估及素質保證機制
獨立的校外評估機制是必須的。政府應該在訂立自我評估機制時,同時訂立一套校外評估機制。
(4) 增加透明度
校方是有責任向家長提供學校自我評估和校外評估的結果,所以政府須確保校方執行這責任,並不足由校方自行決定。

(丙) 改革監管體系
教統會建議由一個統一的監管機構負責監管幼稚園和幼兒中心,我們同意幼兒教育是學生接受正規教育的一個起步點,所以我們認為應該由教育署負責有關監管工作。

(丁) 加強幼稚園/幼兒中心和小學銜接
我們認為部分幼稚園/幼兒中心和某些小學的銜接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前者和後者的辦學理念分歧。一個採用活動教學的幼稚園/幼兒中心學生升讀一間同樣採用活動教學的小學,不會出現教學方法銜接的問題,但由活動教學的幼稚園/幼兒中心學生轉到傳統教學方法的小學則肯定會有適應方面的困難。課程銜接方面也是一樣。目前教育署課然有一套小學課程的指引,但各間小學的課程深淺不一,有些小學為求「揠苗助長」,加快課程進度,教授高一、二年級的課程,例如小一教小二的課程,引致習慣了輕鬆地學習的幼稚園畢業生在升讀課程艱深的小學,會感到十分吃力,甚至因而失去自信,拒絕學習。而這些「揠苗助長」的學校卻往往受多數家長的歡迎,並變成「名校」效應。家長認為加深了的課程會令學生水平比其他學校高超,為了進入這些「程度高」的小學,家長們便先送他們的子女到「程度高」的幼稚園。結果形成了有些幼稚園學生要每天寫幾頁生字,還要默書、測驗,令他們對學習失去興趣,更令幼兒教育失去真正的意義。所以要避免幼稚園學生受過分的操練,必須要同步改革幼稚園和小學的課程和教學方法,使所有幼稚園和小學的學生都能輕鬆愉快地學習。

(戍) 加強家長教育及參與
我們認為加強家長教育,不但要令他們「認識正確啟導幼童學習方法」,還要令他們明白怎樣的學校教育才是對他們的子女最有好處,與及改變「課程深、功課多的學校才是好學校」的看法。不少學校向我們反映家長給他們的壓力:功課少是老師懶惰、課程淺令學生學得少‥‥‥。基於家長的壓力,不少學校被迫加深課程、加重功課量,令家長不得不對子女日夜操練,以應付頻密的測驗和考試,形成年幼學生為入「名校」而被父母操練,而學校為了成為或仍舊作「名校」而操練學生的惡性循環。

(三) 九年基礎教育

(甲) 改革課程及改良教學方法
我們完全贊成教統會在諮詢內提出的有關「改革課程及改良教學方法」的建議。香港現時的小學教授語文側重於默寫,不用教授英文拼音方法,結果導致學生強記英文字串法,因而令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為了增加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及提升他們的語文能力,我們希望教育署將中大教育學院所提議的新英語教學方法推廣至全港的學校。這套新的教學方法是在學期的首兩個月,不會馬上要求學生默書,而是透過不同的學習方式,如播英語錄影帶、朗讀、遊戲等,以及有系統地教授學生拼音,以加強學生基本能力,提高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在第三個月才與傳統課程銜接。相信此舉不但可打破香港一貫令人詬病的「填鴨式」教學法,更可為學生們帶來不少樂趣,從而提高他們的英語水平。

另一方面,香港學生的常見問題,是一般學生在課堂上很少會主動發問或提出討論,這情況在小學階段已經出現,老師所給予的發問空間亦非常有限,這無疑妨礙了學生學習發問,甚至建立自信的能力。所以我們建議加強學生表達能力的訓練,例如在中、小學的課外活動中,可以增加以辯論為主的小組,以加強學生的說話和表達能力,及增加其自信。

我們擔心單靠課程指引和專業支援能否有效地改良教學方法。我們認為改良教學素質一定要加強師資培訓。在諮詢文件「專業支援」中第三項的「提供專業培訓」內並沒有說明校長培訓課程和網上師訓課程會否設有評估機制去確保完成課程及校長或老師有沒有達到課程的目標水平等。

我們對於月前部分教師強烈反對接受語文基準測試所作出的激動行為感到訝異。基準試的目的,是確保學生從教師身上得到最適切的指導。從正面角度看,測試是對語文教師專業水平的認許,也是對他們的專業地位作出肯定。不過,有教師對這個「史無前例」的測試感到尊嚴受損是可以理解的,但老師應該為了學生的利益而將個人的榮辱得失放在較次要的位置。我們期望教師以合情合理及互諒互讓的態度對待這項新嘗試,實有助於在實踐過程中把教育制度不斷的完善。

此外,我們認為教師應協助學生發揮多方面才能,若教師的職責是提高學生質素,而校長的職責亦應當是提高教師質素,使好教師能充分發揮,而未達標準的教師則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學校必須建立一套開放並能接受批評的專業發展機制,並透過個人及群體工作找出優點,確立自我發展的目標和措施。所以,教學活動除應有理論基礎外,更應具體化地深入課堂中,例如錄像作自我定格和分析,分享優秀教師課堂示範、理論實踐的結合等等,使教師專業的發展得以更進一步。

母語教學政策於一九九八年正式實行,除一百一十四所中學獲批准以英語授課外,所有中學均須採用母語教學。不過,政策推行兩年多以來,並未改變家長「重英輕中」的觀念,就連特首董建華先生亦承認他提倡的母語教學政策有失誤,不僅未能提升中文中學的地位,反而提高了英文中學的地位。失誤的因由大概是沒有深入的調查研究及沒有足夠的民意諮詢,因為特區政府先推行母語教學,繼而在兩年多以後才要教師考「語文基準試」,看來程序出現錯誤。既然老師的中英語文基準都要重考,亦即承認語文的師資參差不齊,即使要推行母語,也應該留待「語文基準試」實施之後。

(乙) 中文、英文、數學基本能力評估
我們贊成教統會建議的系統評估的目標,改善課程和教學,並且不向公眾公布個別學校的成績。但傳達這目標的訊息一定要明確,讓老師、家長和學生知道評估結果不會影響升班,以免造成壓力。學校並要減少校內測驗及考試,避免與這基本能力評估重疊,增加學生壓力及減少學習空間。

(丙) 改革派位機制

(I) 改革小一入學機制
我們認為教統會建議的新小一入學辦法準則並不能解決家長為使子女能入「名小學」而對他們進行惡性操練的問題,而相反地可能令問題更嚴重。理由是:小學的自主收生權如由現時的百分之六十五減至百分之十五,則令入「名小學」的競爭更劇烈,家長會相信只有在幼稚園內最頂尖的學生才能進入「名小學」。事實上,我們已聽到一些家長說出這方面的憂慮。如果連百分之十五的自主權也取消,反而令家長打消操練子女入「名小學」的念頭。但是這樣會令部分小學為了有收生自主權而轉改直資,結果會令部分家長因經濟問題而沒有機會讓其子女入讀心中理想的小學。假設所有小學有相同的資源、師資和辦學理念,我們是絕對贊成小一入學的百分百中央派位。但事實上學校之間有資源上、師資上和理念上的差異,那麼中央派位是剝奪了學校和家長的選擇權。

所以,我們建議在短期內應廢除學校收生的自主權,而在長遠來說,教育署應盡力和盡快在師資上 (包括教學方法和素質方面) 和在資源上接近各學校間的水平。當水平差距很小或很接近時,教育署便應該讓學校有百分百的收生自主權,和讓家長不受限制地替子女申請他們希望入讀的小學。

(II) 改革中一派位機制
教育署終於在本年取消學能測驗此項評核基準。學能測驗一直存有頗大弊病,並影響香港教育制度的發展。學能測驗所存在的兩大詬病為:一、未能促進學生的智能及個人發展;二、基於學能測驗把學生分了五個級別,因而造成標籤效應,從而令學生產生自卑感及低等的個人形象。我們深信在取消學能測驗後,學校會騰出更多空餘的教學時間,來進一步鞏固學生中、英、數的能力,加強德育和課外活動等,使學生有全面發展。但是以學校過去三年的學能測驗的平均分數調整校內成績作為以後派位的依據,則是欠公允及不適當的。但如作改革前過渡期的做法,則在沒有更好的選擇下,也不失為一個方法。

把五個組別減為三個組別無疑是淡化標籤效應,但我們總覺得五年的過渡期實在太長,應縮短為三年。此外,我們贊成「一條龍」方式,使九年基礎教育得以連貫。這個方式的好處不但可避免學生因擔心派位不如理想的壓力,而且可讓學生在熟習的環境下學習,減少了因要適應環境或銜接問題而產生的學習障礙。最理想的情況是在短至三年內,所有學校都是「一條龍」的模式,但沒有直屬或聯繫中學或規模較小的學校在尋找配搭專作「一條龍」會有一定的困難,政府應給予盡量協助,甚至作資源上的援助。

對於教統局亦計劃每年撥款五億元供各中、小學作「拔尖保底」之用,我們深表歡迎。本會誠望各學校好好善用該筆款項,例如用來大幅減低每班學生

人數,或用於增加教師、行政和支援教學人員的數目,和專注學生的全人發展,如加強德育發展、訓練學生的思考能力等等。

此外,鑑於每名學生發展速度各異,以致個別學生對個別學科均有不同的學習速度,因此我們建議本港可參照外國的「按能力跨年級分化制」,好使真正能做到「因材施教」之教育目的。為了實行上述建議,學校應盡量減收學生,以減低師生的比例;同時亦須有政府的配合,興建更多學校以讓有關資源(班房、教材等)獲到更適當的分配。

(四) 高中教育
整體上我們贊成教統會的建議,為所有有志及有能力的中三結業三提供繼續接受教育的機會。建議指「有能力」是以學生在中、英、數三科是否達致基本水平及在校內的全面表現而評定。我們同意「全面表現」範疇應包括課外活動、和在校內的品德方面的表現,但是在學科成績方面,單看中、英、數三科是不足的,應該最少有五科,包括中、英文要達到基本水平,否則又怎期望他們有能力完成中四、五最少五科的課程,及在中學會考中取得最少五科合格的成績?

我們認同三年的高中學制有多項好處,尤其是可以將現時的中學會考和高級程度考試合併為一,增加了高中的學習空間和建貫性。

(五)高等教育
將來香港的社會不僅需要高學歷專才,也需要具廣博知識的人材,以作為開創經濟新機的動力。香港的教育制度是否能夠配合社會正在轉型的新經濟型態,為未來的社會作育英才?這點可從大學畢業生的身上看出。我們發現,現時香港大部分的畢業生難以在經濟、政治,以及意識形態的討論上能表現其學術見識,而對人文和社會的認識亦十分貧乏,這反映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已不止在於其專業知識。現今社會發展一日千里,社會需要的是多方面都有平衡發展的「通才」,這才能符合多元化的社會發展。

雖然本港的大學一直都有發展通識教育,但大學應該重新評估現時的通識教育課程,並提供學生更多選擇和彈性,以及增加通識課程所佔的比例等,藉以加強學生的常識。

我們同意大學制訂收生準則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全面表現,除了公開考試成績外,還可參考學生在中學校內學業及非學術方面的表現,撰寫的履歷及面試表現,除此之外,我們認為還可考慮學生在社會服務和校外活動的表現。在外國學校,甚至本地的一些學校特別是國際學校都鼓勵學生利用假期參與社會服務(如義工)和校外活動(如領袖訓練營)。這樣會鼓勵學生多些參與社會活動、增廣見聞、認識公民責任及自我增值。

(六) 持續教育
我們很高興政府認同持續教育和終身學習的重要性。持續教育向來不是香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往政府撥於教育署成人教育組的資源亦只有二千多萬元,與四百多億元的經常性教育開支有很大對比。然而,教署成人教育組的作用只為資助社會機構辦進修課程;而由政府撥款資助的職業訓練局、僱員再培訓局及社會福利署等,都為不同類型人士開辦進修課程。因此,政府的投入實際上不算少,只是太分散而已,令普遍大眾感受不到政府有意發展持續教育的決心。所以,在香港缺乏持續教育統籌部門的情況下,很難在社會上形成終身學習的氣氛。

我們認為,政府應積極鼓勵發展終身學習,並為社會營造一個持續學習的環境。要推動終身學習,首先就要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而課程的設計亦必須顧及不同階層的需要,而僱主方面亦應該鼓勵員工參加不同的課程,並在工作時間上提供更多的彈性,以鼓勵員工提升自己的實力,政府方面亦可在稅務上提供更具彈性和更具吸引力的免稅優惠,鼓勵市民「活到老,學到老」。

政府在為持續學習提供的支援方面,除了在諮詢文件第八十七頁中所列出的之外,還應為某些階層作有需要的安排,例如方便傷殘人士學習的特別設備、家庭主婦上課時所需的托兒服務等。如果政府不為這些有持別需要的人士作妥善安排,縱使政府肯作出資源上的承擔,他們也無法把握終身學習的機會。

這一種延續教育對婦女來說尤其重要,因為許多婦女在年輕時因為各種原因而阻礙了她們受教育的機會,例如是因為有多年甚至二、三十年的空白期(留在家中照顧子女、長輩、丈夫等),以致知識停滯、與社會脫節,形成她們在勞動市場的競爭力偏低。為了對這群婦女提供全面和有效的再培訓機會,讓她們可以重新就業,發揮自己的競爭力,婦協認為延續教育是可以提升整體社會的質素、給予婦女在均等機會下的競爭力條件,並給予婦女發展潛能及讓婦女重新建立自信,以適應社會轉型。

(七) 結論
我們綜合以上意見,認為政府推行教育改革的方向是正確的,但在細節上需再詳細考慮,一方面不應拖泥帶水,不夠徹底;另一方面又不應操之過急,忽視了業界的適應能力。教育的範疇很廣,要一下子徹底改革,所花費的人力和財力龐大,但如果改革不能其法,便會白白浪費資源。所以,我們建議先由幼兒和基礎教育開始逐步改革,再擴展到其他層面。

總括而言,教育改革的成功,關鍵在於學校、教師、學生、家長,以至整個社會,能否對全人發展和終身學習的重視,並在行動上作出實質的支持和配合。教育改革將會對教與學的生活帶來相當的轉變,要讓學生真正得益,學校、教師、家長以至社會各界,必須願意付出、敢於承擔,亦勇於迎接和適應這些轉變。最後,婦協希望這次特區決心進行的教育改革,真正能夠達到教育的首要目標:培養我們的下一代「樂於學習、善於溝通、勇於承擔、敢於創新」。

二OOO年七月 「香港教育制度改革意見書」頁 10/10

 

 
     
spacer    
Please forward inquiries to: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Women Limited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